羊绒的前世今生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南北朝民歌

每年冬天,山羊会在毛的根部紧贴皮肤的地方长出一层细细的绒毛,第二年春天天气回暖后自然脱落,这层绒毛就是山羊绒(Cashmere)。

早在5500年以前,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就已经开始放牧羊群,并懂得使用羊身上的毛发保暖御寒,或作为装饰之物。在甲骨文中就有“羊”字记载,只是没有绵羊、山羊的区分。直到春秋时期前后,绵羊和山羊在文字上才有所区别。晋朝·郭璞在《尔雅》作注指出:羊指绵羊,夏羊才指山羊。

而在我国对羊绒的文字记载,较早则是在唐朝。据《天工开物》记载:“凡打褐绒线,冶铅为锤,坠于诸端,两手宛转搓成。”这种纺纱技术,就是自唐代开始传入中原地区。那时,用山羊又细又柔软的“内毛”(羊绒),制成的织物被称为“绒褐”。时至今日的在西北地区的民间,仍有这种羊绒的使用技法。

而真正的羊绒,源自地球的寒冷荒芜的亚洲平原—喜马拉雅北坡。并于11至13世纪期间随牧人迁徙至内蒙古以及我国北部省份,当蒙古首领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打造他们的亚洲帝国时,羊绒才慢慢通过丝绸之路,逐渐走进西方的贸易通路。

全球70%的羊绒纤维产自中国,不但产量位于世界首位,而且质量也优于伊朗、蒙古等国。凭借其极轻、极软的特性,被誉为“地球上距离灵魂最近的纤维”。这些纤维被世界各国的羊绒采购商买下,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往世界各地。(注:丝绸之路,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它的开始的作用是运输以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为主的纺织品)

由此可见羊绒珍贵,历史悠长。

回望驼铃古道丝绸之路,随着有“软黄金”、“钻石纤维”之称的羊绒制品西出阳关,在地中海之滨的撒马尔罕,埃及、亚历山大城、罗马等中亚、西亚和东欧巨大的市场上,大出风头,占尽了风流。

在18世纪晚期开始,比较富有的英国商人从亚洲返乡时会带上一条喀什米尔批肩送给妻子作为礼物。这种极其稀有、奢侈的物品在英国成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 拥有一条批肩就是拥有世俗意义上有一个成功丈夫的炫耀资本。

法国人紧接着开始拥抱这潮流,年轻的约瑟芬-波拿巴尤其对羊绒的悬垂感着迷。传说拿破仑曾经买过60条不同款式的批肩,当时每一条的价格高达8000-12000法郎。

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在1796年出征埃及时,得到了一条来自东方的精美羊绒披肩。他不远千里带回法兰西,送给挚爱的约瑟芬皇后。轻薄柔滑、弥足珍贵的羊绒披肩令皇后钟爱一生。在她的引领下,羊绒迅速俘获了西方人的心,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200年的时尚狂潮,并成为当时风靡整个欧洲的显贵人士必备的时髦奢华品。

随着20世纪以来,回归自然的消费浪潮席卷全球,天然纤维及其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众多的纺织品中,羊绒织品以其细软、轻薄、穿着舒适、美观大方、雍荣华贵等特点而独领风骚,也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同。